近年来,加密货币在全球金融领域掀起波澜,其去中心化、匿名性等特性吸引众多投资者目光。在中国,“中国何时放宽加密货币监管” 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焦点。
自 2013 年起,中国对加密货币监管持续收紧。2013 年禁止金融机构参与比特币交易,2017 年全面禁止首次代币发行(ICO)并关闭国内加密货币交易所,2021 年更是全面禁止加密货币挖矿与相关交易 。这一系列举措旨在防控金融风险,杜绝加密货币交易炒作滋生的洗钱、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,切实维护金融秩序与民众财产安全 。
从当前形势看,短期内放宽加密货币监管可能性较低。国内加密货币市场历经多年整治,已初步构建稳定、健康金融环境,贸然放宽监管易引发市场反弹,重燃投机炒作之风。并且,加密货币交易匿名、跨境特性与我国反洗钱、外汇管控等金融监管目标相悖,增加监管难度与不确定性 。
不过,从长远视角与全球趋势考量,情况或有转变。全球范围内,部分国家与地区已开启加密货币监管松绑尝试。欧盟 2024 年生效的《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》对加密资产实施风险分级分类监管;美国 2024 年批准比特币现货和以太币现货 ETF,推动加密资产主流化;2024 年起,中国香港对主流加密资产交易实行牌照化制度,探索比特币及以太币的 ETF 上市交易 。这些举措表明,加密货币已逐渐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监管政策正从 “一刀切” 转向 “规范引导” 。
随着区块链技术不断成熟,其在跨境支付、供应链金融、资产数字化等领域的应用潜力逐步显现。若能有效管控风险,适度放宽加密货币监管,引导其服务实体经济,对推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、提升国际竞争力或具积极意义 。例如,上海国资委组织加密货币与稳定币学习,探索区块链技术在跨境贸易、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运用,释放出地方在数字金融领域的创新意愿 。
中国放宽加密货币监管需综合权衡金融安全、技术创新、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。在全球加密资产监管规则重构的大背景下,我国或在完善监管框架、强化风险防控的基础上,逐步探索适度放宽监管的可行性,未来或在特定场景、特定类型加密货币方面率先取得突破,但这一过程必然审慎且渐进 。